【行业观察】《中国2023年固体制剂行业报告》中成药将成为行业新的增长点

 
 
1 固体制剂产业特点及现状

固体制剂行业直接关系到国民生命安全和身体素质水平,国家对该行业历来实施非常严格的准入和监管制度。固体制剂产品生产经营要经过研究开发、临床研究、临床试验、试生产、规模化生产及产品销售等多个环节,技术要求高,资金投入大,其间的审批与研究环节周期较长,新药产品的开发更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人才、设备。因此,总体来说固体制剂行业是高技术、高收入、高风险、高投入的行业。

具体而言:
1)高技术性。固体制剂 行业融合了各个学科的先进技术,药品的研发过程需要尖端技术人才和充足的经
费,药品的制造过程依赖精密的设备和先进工艺。近年来智能制造、连续生产等新技术的启用成为了制药业高速发展的新动力,也逐渐成为制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的重要手段。
2)高收益性。因为新药研发成本高,周期长,成功与否的不确定性大,所以新药在定价方面会有较高溢价,新药收益要远远超过其最初的研发投入。
3)高风险性。首先,固体制剂行业的 高风险性主要表现为研发风险。医药产品的开发有较大的不确定性,新药的研发从合成、提取、药物筛选、实验、注册上市到售后监督,耗资大、耗时长,任何一个环节出错或失败都可能会前功尽弃。其次,药品的生产需要符合严格的技术标准,对生产设备、工艺流程的要求较高。
4)高投入性。首先,固体制剂的高投入性表现在药物研发过程长,研发周期伴随着资金、人才等的不断投入。其次,固体制剂的高投入性体现在规模化生产方面。
 
 
2 政府政策支持中药发展,中成药将成为固体制剂行业新的增长点

根据《“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到 2025 年,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将明显增强,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政策和体系将进 一步完善,中医药振兴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在健康中国建设中的独特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并且《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中也明确规定要提高中医药产业发展活力,优化中药审评管理。

经统计,在 2021 年受理审评审批注册申请中,中药注册申请为 430 件,同比增长40.07%,高于化学药注册增长(27.5%)。“十四五”期间,中成药作为中医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迎来重大发展机遇,根据 M2 统计,中成药中将近 70%是固体制剂,在未来,中成药市场将有力推动固体制剂市场的发展。

 
 
3 固体制剂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及挑战

中国仿制药一致性 评价大幕正式拉开,固体制剂若要通过一 致性评价,对生产企业的制剂处方、生产工艺、产品质量等要求较高,并且《意见》规定自首家品种通过一致性评价后,其他药品生产企业的相同品种原则上应在 3 年 内完成一致性评价,逾期未完成的,不予 再注册。在此情况下,中国固体制剂行业进入门槛不断提高

在中国固体制剂产品中,化学药仿制药占据较大份额,其中较多产品生产工艺较为简单,但是要想达到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的成分纯度、效果一致等要求依然较为困难。中国市场中存在很多生产企业,大部分企业规模较小、实力较弱、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在仿制药一致性评价背景下,很多实力不足的企业将逐步被淘汰。短期来看,仿制药难以通过一致性评价会对中国固体制剂行业发展带来影响。

 
 
4 固体制剂产业数字化转型过程

智能制造可以赋能药物研发、生产、质量、物流等全生命周期管理,并在此基础上支持制药企业经营管理持续优化。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制药企业需要首先建立数字化体系,使系统、设备、环节互相融合成为可能,并建立由企业高层直接领导的组织体系和项目管理机制。

 

智能工厂三层架构实例

 

大部分中国传统制药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尚处于“打造数字化基础”阶段。在这个阶段,智能制造建设的重点应该是立足核心需求,针对关键业务领域排摸自身现状、部署软硬件组件、开展小范围数字化试点,在某一个或几个业务板块内实现互联集成。以创新研发为战略侧重的企业,应重点部署研发相关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MS)、临床试验管理系统(CTMS)以及控制层和设备层的对应应用;

以成熟品种为侧重的企业,面对巨大的价格压力,精益生产和成本控制成为当务之急,应优先予以保证相配套的制造执行系统(MES)、仓库管理系统(WMS)等。制药企业可通过若干项目试点,逐步适应管理引导、技术支撑的智能制造建设思路。

 
报告原文下载:
 
 
创建时间:2023-07-27 15:18

行业动态

了解药品、食品、化妆品等行业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