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试放大生产工艺详细规程(二):生产工艺设计、准备、规程
1、根据小试的结果,在多功能、中试车间,对设备进行选择,首先应考虑设备容量是否适宜,设备材质、管路材质与工艺介质的适应性,是否耐腐蚀,加热、冷却和搅拌速度是否符合要求。
2、物料输送的方法(投料、出料、各步之间的流转),如何防止跑料、凝固和堵塞等。
4、反应有无气体生成?会否冲料?如有必要,应加气液分离器,安装回流管。
根据以上情况和其他工艺要求,对设备,管路进行适应性改造。
1、对设备,尤其是新安装和技改过的设备或久置不用的设备要进行试压、试漏工作,要结合清洗工作进行联动试车,以确保投料后不用再动火,在无泄漏的前况下,进行设备管道保温。
2、做好设备的清洗和清场工作,确保不让杂物带入反应体系,防止产生交叉污染和确保有序的工作。
3、根据工艺要求和试验的需要核定投料系数,计算投料量做到原材料配套领用,质量合格,标志清楚,分类定置安放。
5、生产条件的检查:蒸汽、油浴、冷却水和盐水是否通畅(可用手试一下阀门开启后的前后温差),阀门开关是否符合要求。
6、物料是否均相,搅拌是否足以使他们混合均匀,固体是否沉积在底阀凹处,尤其固体催化剂或难溶原料的沉积,如何采取避免沉积的措施。
7、各种仪表是否正常?估计整个过程(物料浅满发生变化和投料偏少时)温度计是否能插到物料里。
9、对职工进行培训,工艺培训(尤其要讲清楚控制指标和要点,违犯操作规程的危害和管道走向,阀门的进出控制,落实超出控制指标和突发事件的应急措施)。进行安全培训和劳动保护培训。
10、明确项目的责任人,组织好班次,骨干力量安排好跟班,明确职工与骨干与上级领导之间夜间沟通联络方法。
11、做好应急措施预案和必要的准备工作。
中试放大的目的是验证、复审和完善实验室工艺所研究确定的反应条件,及研究选定的工业化生产设备结构、材质、安装和车间布置等,为正式生产提供数据,以及物质量和消耗等。
工艺过程—在生产过程中凡直接关系到化学合成反应或生物合成途径的次序、条件(配料比、温度、反应时间、搅拌方式、后处理方法和精制条件等)统称为工艺条件。其它过程则成为辅助过程。
当化学制药工艺研究的实验室工艺完成后,即药品工艺路线经论证确定后,一般都需要经过一个比小型试验规模放大50~100倍的中试放大,以便进一步研究在一定规模装置中各部反应条件变化规律,并解决实验室阶段未能解决或尚未发现的问题。
新药开发中也需要一定数量的样品,以供应临床试验和作为药品检验及留样观察之用。根据该药品剂量大小,疗程长短,通常需要2~10kg数量,这是一般实验室条件所难以完成的。
确定工艺路线后,每步化学合成反应或生物合成反应不会因小试、中试放大和大型生产条件不同而有明显变化,但各步最佳工艺条件,则随试验规模和设备等外部条件的不同而有可能需要调整。
中试放大的方法有经验放大法、相似放大法和数学模拟放大法。1)经验放大法—主要凭借经验通过逐级放大(试验装置、中间装置、中型装置、大型装置)来摸索反应器的特征。在合成药物的工艺研究中,中试放大主要采用经验放大法,也是化工研究中的主要方法。2)相似放大法—主要应用相似理论进行放大。使用于物理过程,有一定局限性。3)(非线性)数学模拟放大法—应用计算机技术的放大法,它是今后发展的主要方向。(数字工厂)
一般情况下,单元反应的方法和生产工艺路线应在实验室阶段就基本选定。在中试放大阶段,只是确定具体工艺操作和条件以适应工业生产。但是当选定的工艺路线和工艺过程,在中试放大时暴露出难以克服的重大问题时,就需要复审实验室工艺路线,修正其工艺过程。
开始中试放大时应考虑所需各种设备的材质和型式,并考查是否合适,尤其应注意接触腐蚀性物料的设备材质的选择。
药物合成反应中的反应大多是非均相反应,其反应热效应较大。
在实验室中由于物料体积较小,搅拌效率好,传热、传质的问题表现不明显,但是在中试放大时,由于搅拌效率的影响,传热,传质的问题就突出地暴露出来。因此,中试放大时必须根据物料性质和反应特点注意研究搅拌器的型式,考察搅拌速度对反应规律的影响,特别是在固-液非均相反应时,要选择合乎反应要求的搅拌器型式和适宜的搅拌速度。
实验室阶段获得的最佳反应条件不一定能符合中试放大要求。应该就其中的主要的影响因素,如放热反应中的加料速度,反应罐的传热面积与传热系数,以及制冷剂等因素进行深入的试验研究,掌握它们在中试装置中的变化规律,以得到更合适的反应条件。
在中试放大阶段由于处理物料增加,因而又必要考虑使反应与后处理的操作方法如何适应工业生产的要求,特别要注意缩短工序、简化操作。
物料衡算是化工计算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它也是能量衡算的基础。通过物料衡算,可深入分析生产过程,对生产全过程有定量了解,就可以知道原料消耗定额,揭示物料利用情况;了解产品收率是否达到最佳数值,设备生产能力还有多大潜力;各设备生产能力是否匹配等。
物料衡算—是研究某一个体系内进、出物料及组成的变化,即物料平衡。所谓体系就是物料衡算的范围,可以是一个设备或多个设备,可以是一个单元操作或整个化工过程。
进入反应器的物料量-流出反应器的物料量-反应器中的转化量=反应器中的积累量
在化学反应系统中,物质的转化服从化学反应规律,可以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求出物质转化的定量关系。
通常采用的基准有:①以每批操作为基准,适用于间歇操作设备、标准或定型设备的物料衡算,化学制药产品的生产间歇操作居多。②以单位时间为基准,适用于连续操作设备的物料衡算。3)以每公斤产品为基准,以确定原辅材料的消耗定额。
2)每年设备操作时间:车间每年设备正常开工生产的天数一般以330天计算,其中余下的36天作为车间检修时间。
1)收集有关计算数据:反应物的配料比,原辅材料、半成品、成品及副产品等的浓度、纯度或组成,车间总产率,阶段产率,转化率。
2)转化率:对某一组分来说,反应物所消耗的物料量与投入反应物料量之比简称该组分的转化率。一般以百分率表示。
例:甲氧苄氨嘧啶生产中由没食子酸经甲基化反应制备三甲氧苯甲酸工序,测得投料没食子酸 ① 25.0kg,未反应的没食子酸2.0kg,生成三甲氧苯甲酸 ② 24.0kg,求选择性和收率。
(4)车间总收率:车间总收率为各个工序收率的乘积。
2)列出化学反应方程式,包括主反应和副反应;根据给定条件画出流程简图。
5)列出物料平衡表:①输入与输出的物料平衡表;②三废排量表;③计算原辅材料消耗定额(kg)。
一个药物可以采用几种不同的生产工艺过程,但其中必有一种是在特定条件下最为合理、最为经济又最能保证产品重量的。人们把这种生产工艺过程的各项内容写成文件形式即为生产工艺规程。
生产工艺规程是指导生产的重要文件,也是组织管理生产的基本依据;更是工厂企业的核心机密。先进的生产工艺规程是工程技术人员、岗位工人和企业管理人员的集体创造,属于知识产权的范畴,要积极组织申报专利,以保护发明者和企业的合法利益。
(1)生产工艺规程的主要作用:①生产工艺规程是组织工业生产的指导性文件,生产的计划、调度只有根据生产工艺规程安排,才能保持各个生产环节之间的相互协调,才能按计划完成任务。②生产工艺规程也是生产准备工作的依据。③生产工艺规程又是新建和扩建生产车间或工厂的基本技术条件。
制定生产工艺规程,需要下列原始资料和包括的基本内容:
1)产品介绍:叙述产品规格、药理作用等,包括名称(商品名、化学名、英文名);化学结构式,分子式、分子量;性状(物化性质);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鉴别方法,准确的定量分析方法、杂质检查方法和杂质最高限度检验方法等);药理作用、毒副作用(不良反应)、用途(适应症、用法);包装与贮存。
2)化学反应过程:按化学合成或生物合成,分工序写出主反应、副反应、辅助反应(如催化剂的制备、副产物处理、回收套用等)及其反应原理。还要包括反应终点的控制方法和快速化验方法。
3)生产工艺流程:以生产工艺过程中的化学反应为中心,用图解形式把冷却、加热、过滤、蒸馏、提取分离、中和、精制等物理化学过程加以描述。
4)设备一览表:岗位名称,设备名称,规格,数量(容积、性能),材质,电机容量等。
5)设备流程和设备检修:设备流程图是用设备示意图的形式来表示生产过程中各设备的衔接关系。
6)操作工时与生产周期:记叙各岗位中工序名称、操作时间。
7)原辅材料和中间体的质量标准:按岗位名称、原料名称、分子式、分子量、规格项目瞪列表。
8)生产工艺过程:配料比;工艺操作;主要工艺条件及其说明;生产过程中的中间体及其理化性质和反应终点控制;后处理方法及收率等。
9)生产技术经济指标:生产能力(年,月);中间体、成品收率,分步收率和产品总收率,收率计算方法;劳动生产率及成本;原辅材料及中间体消耗定额。
14)附录(有关常数及计算公式等)
1、严格按操作规程、安全规程操作,不能随意更改。如发现新问题需更改,必须有充分的小试作基础。
2、严格控制反应条件如温度,PH值等,万一超标应及时进行处理(小试就应考虑到,小试应做过破坏性试验,找出处理办法)
3、注意中试,试生产温度计的传热敏感度与小试不一样,温度变化存在滞后性,应提前预计到这一点进行有关操作。
4、真空系统出现漏气如何检查和应急处理,尤其在高温情况下,应及时采取应急措施。
5、突发停电,停汽,停水,停冷冻盐水应立刻分别采取必要的应急措施(必要时配备和启用备用电源,N2保护等)
6、注意生产中的放大效应,一般应逐步放大,不能单考虑进度,否则“欲速而不达”,要循序渐进。
7、由于不可预计因素和放大效应的存在,对单批投料量必须进行控制,实行分级审批制度。
8、对反应过程中的现象进行认真的仔细的观察,及时记好记录,并及时分析出现的现象,要做好小试的先导或跟踪验证工作。各相关人员必须有高度的责任心,密切关注整个生产过程的情况,及时采取措施解决出现的问题。
9、每一步骤的终点如何判断要有明确的指标和方法,每一步进行严格控制,可与反应中出现的现象综合起来判断。
10、正确选择后处理方法。进行萃取、结晶和重结晶等单元操作,在选择萃取剂和溶剂时,正确运用“相似相溶”原则来考虑杂质、产物的溶解度。选择溶剂时一定要在考虑工艺的适用性的同时,要考虑经济性和可行性,如价格,毒性及是否可回收和易回收等。小试进行后处理时就应考虑到这几方面。
1、充分的小试是中试和试生产成功的保证,小试多化力气,多设想各方面在中试、生产时的实施方法和可操作性,考虑得越仔细,越周到,中试、试生产就会越顺利,不会出现生产事故和安全事故。
2、技改动火的安全是安全工作的关键,由于多项目在同一车间,这个项目在技改,其他项目在生产,或同一系统中前一产品生产过,现改产另一产品,或由于某一问题未事先考虑到中途进行技改。不管哪种情况,凡能移到车间外进行动火的一定要拆出去动火,尽量避免在车间内动火,不得已必须在车间内动火的,必须做好清洗和隔离工作(包括设备,容器,管道),不能留下死角,要严格动火制度。
3、职工培训和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是安全工作的重点。
4、职责分工要明确,投料前应填写“中试试生产项目情况一览表“明确责任人,相互要及时沟通,要有严格的制度和高度的责任心,骨干力量要跟班,有情况应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5、事先应预计到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环保问题和劳动保护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